恩施味怖汽车维修投资有限公司

變配電監控系統解決方案!

欄目:解決方案 作者:三水智能化 發布時間:2020-07-13 關鍵詞:
分享到:
發展現狀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配電網自動化監控一直相對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設備陳舊落后、可靠性低,網絡混亂、維護維修工作量大等。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國內才能實現變電所的“四遙”功能。那時,科研人員研發了基于現場總線與新一代智能化變配電監控系

>發展現狀

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配電網自動化監控一直相對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設備陳舊落后、可靠性低,網絡混亂、維護維修工作量大等。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國內才能實現變電所的“四遙”功能。那時,科研人員研發了基于現場總線與新一代智能化變配電監控系統與其相關的設備。系統以高性能的為核心控制部件,基于現場總線構成網絡系統,不僅可以監測系統參數,還可以遠程操作控制,功能大大得到加強和改善,抗干擾能力也得到加強,在實際應用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從低壓監控,到中、高壓監控,到監控直流電源、UPS、ATS 等,再到監控多個變電站、與整個供電系統聯網,監控系統的功能得到加強。目前,我國變配電監控系統在吸取國外經驗基礎上正向著一體化、集成化、開放化的方向發展。

>方案概述

本方案以最新的網絡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和軟件編程技術,針對現有的軟硬件環境條件,探索、籌劃更高性能、高效益、高可靠性的變配電監控系統,并設計適于無人值守配電自動化的遠程監控和維護系統,實現信息的高度共享和交流,使各種信息能夠安全、快速地送到所需要并被允許的地方,以便于工作人員能夠快速、準確、方便地掌握和控制配電所的運行情況。

方案從系統整體設計思想出發,對高壓部分的監控設備、低壓部分的監控設備、第三方設備的監控設備進行統一監測和監控,結合需要監測的類別及實現的目標,實現整個監控系統的現場控制層、通訊管理層和主控層的不同的功能。從而高效運營管理,減少事故的發生,最大程度地滿足變配電監控系統各項規范和標準,實現變配電監控系統的智能化管理。  

>系統架構

變配電監控系統解決方案!(圖1)

>功能展示

1、實時監控

變配電監控系統可24小時監視各探測點的剩余電流、溫度、電壓、電流、諧波、功率、電能及其他設備狀態等信息,便于管理人員對系統運行的管理。

2、數據與趨勢分析

 系統針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各種模型分析和報告,為客戶消除安全隱患。同時系統提供了實時分析和歷史趨勢分析界面,通過調用相關回路實時分析該回路當前的負荷運行狀況,查看所有已存儲數據的歷史趨勢,方便工程人員對監測的配電網絡進行質量分析。

3、報表管理

      系統具有標準的電能報表格式。自動統計與生成各種類型的實時運行報表、歷史報表、事件故障及告警記錄報表、操作記錄報表等,自動生成電能的日、月、季、年度報表,根據復費率的時段及費率的設定值生成電能的費率報表。系統設計還可根據用戶需求量身定制滿足不同要求的報表輸出功能。

4、事件記錄和報警提醒

      系統對所有用戶操作、開關變位、參量越限及其它用戶實際需求的事件均具有詳細的記錄功能,當運行有故障時,系統將以短信、電話或APP推送等方式通知管理人員,提醒關注故障狀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消除隱患。

5、權限管理

      平臺通過對用戶類型實施分級管理以實現更高的信息安全,擁有相應授權的用戶可以對授權范圍內的項目、設備、探測器等監測數據和運行情況進行查看、配置修改。

6、遠程控制

      具備權限的管理人員可以遠程設定探測器的各種參數值,或者對監控設備進行分閘、復位、消音、自檢和遠程設置參數等操作,方便管理,同時提高工作效率。

>應用價值

1、節約人力管理成本

      變配電監控系統不需要專人在變電所內定期的進行手工記錄電度和電壓等數字,不需人工計算出各種統計量,避免了各種誤差,減少人力成本,實現智能化管理。  

2、提高工作效率

通過變配電監控系統,工作人員可以很快的做出正確的判斷并進行操作,現場人員可同步了解電能流量狀態,能及時準確的進行故障處理。

3、降低用電成本

暖通空調、照明插座、動力用電是建筑主要的用電設備,通過此系統,對設備優化運行,將對電能消耗的降低貢獻最大。

4、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系統能夠對電氣設備的使用情況提供準確的信息,便于對相關設備及時進行維護、保養,預防和減少事故的發生。

>規范文件

GB/T 30155《智能變電站技術導則》

GB/T 33602 《電力系統通用服務協議》

DL/T 476 《電力系統實時數據通訊應用層協議》

DL/T 1403 《智能變電站監控系統技術規范》

DL/T 1404 《變電站監控系統防止電氣誤操作技術規范》

DL/T 1512 《變電站測控裝置技術規范》

DL/T 5149-2001 《220KV ~500KV變電所計算機監控系統設計技術規程》